首页 >> 媒体聚焦 >> 正文

〖湖北日报〗礼仪之邦的衣冠表情 ——武纺大教授陶辉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汉服时尚

时间:2021-06-29   信息来源:湖北日报    阅读量:

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李茜 谢宁

曲裾深衣、袿衣、圆领袍、襦裙、披风,请将这些词汇按出现时代早晚排序。

“三绺梳头,两截穿衣”,指旧时女性装扮,也指代女性,这样的装扮一直是历史主流吗?

“衣冠上国”“礼仪之邦”这些称谓和服饰有什么关系?

领口直角相交,象征地道方正;袖根宽大,袖口收祛,象征天道圆融;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,象征人道正直;用布12幅,象征一年12个月……古人的一件衣服里能藏多少乾坤?

汉服,延续4000多年,消失数百年后再度出现,一股热潮涌现,有统计,2020年我国汉服行业市场规模达79.6亿元,2021年我国汉服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05亿元。

6月19日,武汉纺织大学教授陶辉将历史图册上的服饰搬到湖北省图书馆“长江讲坛”,通过飘飘衣裾,窥见“衣冠上国”“礼仪之邦”的服饰密码。

马王堆墓葬里即有“汉服”一词

记者:对于中国传统服装,以前大家称古装,现在称为汉服,汉服是一个现代创造出来的词吗,怎样定义汉服?

陶辉:汉服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,但它也不是一个现代创造出来的词汇,它有历史渊源。目前所见最早的文物记载是在《马王堆三号墓遣册》里,“美人四人,其二人楚服,二人汉服”。这里的“汉服”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,即《周礼》《仪礼》《礼记》里的冠服体系。最早有关“汉服”的文献记载,可以在东汉蔡邕的《独断》里看到皇室对服饰等级的规定。关于“汉服”最早正史记载可以在《汉书》里查到。唐代樊绰所著《蛮书》,将当时大唐服饰称为“汉服”,与少数民族服饰相对应。元代《辽史》也有汉服记载。

目前大多数人认为,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。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认为,汉服“始于黄帝,备于尧舜”,源自黄帝制冕服。汉服定型于周朝,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,后来各个汉民族王朝均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。汉服延续有4000多年,二十四史中有《舆服志》。

记者:您展示的图片以及您的学生现场展示的汉服,我们能看到各朝代崇尚的色彩不同,但形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,4000多年的汉服有哪些主要形制?

陶辉:汉服最主要的制式:上衣下裳、深衣。

汉服体系第一个款式“上衣下裳”,上衣多为交领右衽,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,外观如英文小写的“y”。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。上衣在商代为窄袖、短身,周代出现长大宽博样式;下裳即裙,下遮开裆裤,宽带束腰。

深衣,中国古代上衣和下裳缀连在一起的服装。深衣的形制在两汉时期得以丰富,逐渐丰富为“曲裾”和“直裾”两种。这两种样式全都有断腰,上衣和下裳在分别剪裁后缝合在一起。

曲裾,别称为“绕襟”,出现的时间比直裾早,是古代社会内衣尚不完善的情况下,出现的一种将身体较为严实遮掩住的衣服形制,是对内衣不足窘态的补救。曲裾采用的是绕襟的形式,衣服的衣襟在穿着的时候,会在人的身体上环绕一周,以防走光。

内衣发展逐渐成熟,深衣的形制也从曲裾的绕襟形式,发展成了简单的直裾。这时的深衣之裾,只在身侧就可,不再需要绕身体一周。

我还想谈一下襦裙,这是中国传统女性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制。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。襦,短上衣,长至腰,有里;搭配交领或直领裙,上窄下宽,下垂至地。裙从六幅到十二幅,有各种颜色及繁多的式样。襦的袖子一般较长,窄交领右衽。裙有腰带,用丝或革制成,起固定作用。裙上有配饰官绦,以丝带编成,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,然后下垂至地,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,借以压裙幅,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。

记者:您提到《汉武大帝》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等历史题材影视剧对汉服热有推动作用,在大多数影视剧里,黄色都成为帝王的专属色,历史上也是这样的吗?

陶辉:黑色、赤色和黄色都成为过古代统治阶级服装的专属色彩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黑色成为最尊贵的颜色,重大祭祀典仪活动皇帝穿黑色;汉代、明代贵族礼服,尤其是男性贵族礼服,以赤色为尊;唐以后黄色是帝王专属。

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国色彩的基础和正统是五色,即白、青、黑、赤、黄。

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。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元素,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。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,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;火有炎热、向上之性;土有和平、存实之性;金有肃杀、收敛之性;水有寒凉、滋润之性。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。

传统五色白、青、黑、赤、黄,与五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有对应关系,表达了中国人的文化属性、伦理哲学和思想情感。

记者:历经数千年,传统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流行色吗?

陶辉:除了统治阶级因教化需要制定了色彩使用的各项规定外,不同历史阶段也有“流行色”。

《韩非子》记载,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,平素喜爱穿紫服,国人纷纷仿效。一时间一匹紫色布的价格超过五匹素色布的价格。齐桓公问丞相管仲:“寡人好服紫,紫贵甚,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,寡人奈何?”管仲曰:“君欲止之,何不试勿衣紫也。”齐桓公接受劝谏,不再穿紫服。当天,所有的近臣就不再穿紫色衣服。次日,国都临淄已没人穿紫色衣服。第三天,整个齐国也找不到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人了。这就是历史上“齐桓紫服”的故事,这是上行下效造成的流行。

“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。”女皇武则天诗句里的石榴裙,名称来自裙子的颜色,像石榴花一样火红,红色是中国民间长达千年的流行色。最早关于石榴裙的文字记载可能是南朝梁元帝《乌栖曲》“交龙成锦斗凤纹,芙蓉为带石榴裙。”唐代李白写下“移舟木兰棹,行酒石榴裙”,明代唐寅写过“梅花香满石榴裙,底用频频艾纳熏”,翻阅传统诗词,红裙子是绝对的不退流行。

汉服之“神”来自传统礼制

记者:汉服延续时间长,但形制相对稳定,是什么维持了这种稳定性?

陶辉:理解汉服的形制,关键是理解传统服饰的“神”——礼的精神。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。

中国又称“华夏”,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。《春秋左传正义》疏: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”中国自古就被称为“衣冠上国”“礼仪之邦”,“衣冠”成了文明的代名词,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。礼仪与服饰相互交织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。

我们以深衣为例,其形制符合“规、矩、绳、权衡”。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12幅,以应一年有12月之意,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,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,交领处成矩形以应方,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,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。衣带下垂很长,一直到脚踝,代表正直,下襟与地面齐平,代表权衡。伦理道德的影响充分在服饰里体现出来。追求平和自然,与世无争,宽厚仁爱的境界,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,飘逸洒脱的风格。

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,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,所以形象地叫做“交领”;交领的两直线相交于衣中线,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,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。

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“交领右衽”,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,衣襟在胸前相交叉,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,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。衽,本义衣襟。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,将右襟掩覆于内,称右衽,反之称左衽。右衽是华夏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形制,成为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“交领右衽”传统。

记者:除了形制以传统礼教为核心,汉服在纹样或配饰上有哪些“礼”的体现?

陶辉:我们可以帝王服饰中的“十二章纹”为例来说明。十二章纹,又称十二章、 十二文章,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。绣日月星辰,取其明;绣山形,取其稳重;绣龙形,取其应变;绣华虫(“花”和“雉”),取其文丽;绣宗彝(宗庙彝器),取其忠孝;绣藻,取其洁净;绣火,取其光明;绣粉米(白米和碎米),取其滋养 ;绣黼(fǔ ,斧形,刃白身黑),取其决断;绣黻( fú,黑青相次的“亚”形),取其明辨。

十二章纹之制自东汉确立之后,各朝各代都把它作为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隋炀帝诏定章服之制,并规定了十二章纹在皇帝“衮冕”上的具体位置,从此“肩挑日月,背负星辰”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。至于皇太子、侯伯、子男、孤卿、诸侯,则分别为九章、七章、五章、三章。

十二章纹之制前后绵延近2000年,清朝废除了传统的汉服制度,清帝所穿的龙袍为满族服饰改制,配以汉族传统的纹、章。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也是依照十二章纹设计的。

复兴不是全盘复古

记者: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的汉服爱好者约有600多万人,微博上汉服话题阅读量54亿次,您怎么看待这股汉服的热潮?有些汉服爱好者对历代服饰有非常深入的研究,他们自己穿着汉服时尽量复刻,也要求其他穿着者“原汁原味”,穿汉服要完全遵从古人吗?

陶辉:我对汉服的热潮一直有观察,以前大家看到有人穿汉服,会觉得很奇怪、很惊讶,甚至觉得这是另类。但是今天,大家再看到青年群体穿汉服出现,就觉得很自然,也会希望自己融入其中,这代表我们对汉服的认知在逐渐改变。

汉服的热潮,最大的背景应该是中国国力的强盛。我也观察到90后、00后的年轻人,正是汉服复兴的主力军。他们是“富起来”社会中成长的人群,对自己的文化更有信心,也更有兴趣去了解发现文化的根。

有一些爱好者或者机构,对汉服研究的深入,令我钦佩。但我认为,汉服复兴不是全盘复古,泥古没必要。刚才也有读者问我哪个朝代的汉服最适合日常穿着。选择汉服没有一定之规,你就找你喜欢的样式,作为汉服爱好者,你不需要复古、复原汉服,喜欢哪个时期的就穿哪个时期,这是你的文化爱好。现场有一位身穿汉服的女生,脚上不是绣花鞋而是皮鞋,我觉得这样搭配也很好,你穿绣花鞋遇到下雨天就湿透了,配上皮鞋就更适合日常出行。

记者:您在谈到汉服热时,提出要重建东方审美体系,中国风是设计界的热词,但也有舆论认为,现在的中国风大多数是西方眼里的中国。

陶辉:我在讲座时展示了大量国外时装周照片和街拍图,图片中,不管是国外知名设计师的作品,还是海外时尚博主的私服,都有着中国文化的影子,如龙纹、仙鹤图案,旗袍元素等。这些“影子”貌似很时尚,其实在设计灵感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。我十几年前在英国访学时,发现有的设计师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满清时代。这说明我们的交流是不够的,需要我们这些文化工作者、服饰设计者用自己的笔墨、针线、设计和智慧,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。

传统汉服,承载了汉族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,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技艺,它是个很好的载体和切口。西方服饰更凸显人体的曲线,汉服却是衣随人行,其间的审美趣味,是看世界的另一个方式。

记者:穿衣自由,是网络上一个热门话题,作为研究服装的学者,您对穿衣自由有什么看法?

陶辉:对于网络上关于“穿衣自由”的讨论,我认为,着装TOP原则可以参考:T时间(Time)、O场合(Occasion)和P地点(Place),个人有自由,但个人和社会要相互尊重,自由也要有限度。有时候个人自由,我觉得是审美缺乏。

湖北日报:https://epaper.hubeidaily.net/pc/content/202106/28/content_107270.html